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EV71病毒是其中常见的一种。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,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,以发热、口腔粘膜散在溃疡或疱疹以及手、足和臀部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,可伴有食欲减退、咽痛、流涕、咳嗽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。绝大多数可自愈,不会有后遗症,皮肤也不会有疤痕。但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并发症,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。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生。得病后,开始症状常为低热、食欲减退、不适并常伴咽痛。发病1-2天后,口腔出现红色小疱疹,然后常变为溃疡;同时手掌和足底皮肤也可出现斑丘疹或疱疹,也可见于臀部、膝盖皮肤,皮疹不痒。
手足口病是怎么被传染上的?
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。患者发病前数天,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,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,但以3岁及其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。
手足口病传染途径很多,可经胃肠道(粪-口途径)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。儿童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水杯、玩具、餐具、奶瓶、门把、床上用品等,以及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、接触患病儿童、个人卫生较差等,极易被感染而得病。
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?
若孩子出现低烧、食欲减退、不愿进食、喊口腔疼痛,不会说话的宝宝不时手指探口,宝妈要明白宝宝在“心里苦”呢,可用手电查看口腔有无红疹或疱疹并伴有破溃等,同时仔细查看手掌、足底、屁股等部位有无皮疹。如果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若宝宝出现手足口的症状怎么办?
1.及时正规就医: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按照医嘱,症状较轻的宝宝可以回家吃药并自行隔离观察,症状较重的宝宝可住院治疗。
2.伤口护理:常漱口刷牙,保持口腔清洁。手、脚的疱疹要保持该区域的清洁和裸露。用温水和肥皂水清洗皮肤,并拍干。如果水泡破裂,可以局部涂聚维酮碘液消毒。
3.观察病情:住院的宝宝就不必多说了。回家吃药观察的宝宝家长一定要注意:(1)随时关注孩子体温,体温骤然升高且退烧药效果不理想的要及时就诊;(2)孩子出现呼吸急促或过慢、嘴唇发紫、痰多,出现面色苍白、手脚发凉,或者出现嗜睡、精神萎靡、头痛、呕吐、抽搐、肢体无力等情况时也要及时就诊。因为上面的表现说明孩子可能由轻症转为重症了。
4. 家庭消毒:养成洗手习惯,保持居室通风,居室要每天开窗通风2~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物品消毒:患儿的餐具、杯子、生活用品、玩具、衣服、被单、尿布、粪便、盛放排泄物的容器、饮用水等均应消毒。
5.饮食安排:嘴里疱疹会让宝宝拒绝进食,这时宝妈们可以给宝宝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咀嚼的食物。
6.严格隔离:孩子得手足口病后不能去幼儿园,不能与其他儿童接触,严格遵守隔离期限:自明确诊断之日开始,体温完全正常并且疹子完全消褪或结痂后7天。
7.别乱吃药、别过分担心: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,除非引发其他感染,否则不需要抗生素治疗(别乱吃)。并且90%-95%的病例属于轻型病例,即使不用药也可在7-10天内自愈。
说了这么多,终于到了宝妈们最关心的问题:如何预防宝宝得手足口病呢?
1.勤洗手。大人和孩子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洗手,大人处理完宝宝的尿片、粪便后也应洗手。有效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。
2.常通风。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,减少病毒停留。
3.吃熟食。不要让宝宝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。
4.晒太阳。宝宝的玩具、衣服、被褥等要多晒太阳。
5.勤消毒。宝宝的餐具、玩具、排泄物、家庭环境等应勤消毒。
6.离病人。不要让宝宝和疑似手足口病、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。
7.远人群。手足口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,空气流通差的场所。
8.种疫苗。6个月-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、有效地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和轻症病例。
9.强身体。注意孩子的饮食、睡眠,适当锻炼,增强免疫力。
希望宝妈们能多多关注、学习和传播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,为宝宝做好防护!如果宝宝不幸中招,不必惊慌,只要积极尊医嘱治疗,宝宝会很快好起来的。同时,家长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的调查和指导工作,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。